某日傍晚,一女友突然打来电话,电话中她嚎啕大哭:“我被警察扣住了,他们对我又打又骂,你快来帮忙啊!”我立即驱车前去“增援”。到了事发地,只见她刚买的尼桑车停在路旁,她自己还在鬼哭狼嚎。稍微靠近点就能闻到她一身酒气,大着舌头不停地嚷着:“警察欺负我。”
我赶紧问情况。警察气哼哼地说:“这是你朋友?她逆行闯红灯,被我拦住时就醉得不像话了。不但不认错,还打了一圈电话搬援兵。”说完,他一指身旁站的一溜人:“这都是她搬来的。你说她厉害不?说我非礼她?她不非礼我就不错了。”
第二天,这位女友打来电话说:“昨天的事不好意思啊!和老公闹别扭了,中午喝了半斤酒。”我一听这气呀!有这么闹别扭的吗?
这女人喝醉了,动静可不比男人小!还有一次,酒席间朋友带来一陌生女青年,此女刚从英国学习归来,张口就是一串英语单词,弄得一桌人自惭形秽。这女子一端起酒杯便挑衅,只要同桌的男人喝得稍一迟疑,她便一串单词甩过去,夹枪带棒。她的举动,激起男人们的“斗志”,纷纷向她敬酒。一来二去,她就喝多了,嘴里的英语也变成了本地方言。
出门时,朋友都劝她不要再开车。她哪里听劝,推开众人,拉开她的白色宝来车门。打火,倒车,说时迟那时快,只听“咚”地一声撞到了路旁的电线杆上,右尾灯顿时稀烂。
众人强行把她从车里拽出来,她一边挣扎还一边用英语骂着人,然后,便一摊泥一样倒在酒店门口,拉也拉不起……
还有一哥们,一次酒后驾车,回家时被警察拦下。他晕晕呼呼下了车,摇摇晃晃地走到警察面前。警察看着他的样子,摇摇头说:“又是一个酒后驾车的。”那哥们努力地站稳后说:“不,我没有喝酒,只不过是有点晕车而已。”
说来也巧,正在这时,警察的手机响了,把他晾在一边,打起电话。他一看有机可趁,就悄悄返回车里,风风火火地把车开回了家。
第二天一大早,有人来敲他家的门。开门一看,正是昨天的那个警察,他的酒现在已经醒了,问警察:“你来干什么?找我什么事?”警察说:“你的车我已经给你开到了门口,现在,该把警车还给我了吧?”
老公掩护我过关
小蕾(外企职员)
我有车,也有驾照。我和老公谈恋爱时,在同一所驾校学开车,我还比他先考出驾照来。虽然我驾车不如老公稳当,但是论开车技术,我还是老公的师姐呢!
我们一起外出时,多半是我开车,老公一般都让我。
我能喝酒,酒量也不小,但自从怀上儿子以后,我已经有好几年不喝酒了。一是为了孩子的健康;二则是老公有肝病不能喝酒,为了给他面子,我只得不喝酒。但有时为了应付场面,我也喝几口的。喝了酒,我就让老公驾车;即使仍然是我开车,我自认为也不怕警察查,佯称是老公开车,拿他的驾照也就应付了。
然而这种小聪明终于闯了大祸。一次,我们出席朋友的婚礼。宴席上连敬带劝,我喝了不少,加上还要代替老公喝酒,结果是喝成七分醉。更糟糕的是,婚宴结束回家时,我借酒劲吵着要开车,老公缠不过我,看到夜深人静,马路上车不多,只好由我了。结果在路口遇到一辆转弯的环保垃圾车,喝醉了的我反应不灵敏,刹车时车头已经撞到了垃圾车的侧面。好在对方也刹住了,没出大事。老公见出了事故,赶紧故伎重演,把我拉到副驾驶位子,叫我老老实实坐着别动,他自己下车交涉。警察前来处理时,他把驾车责任全担当了,掩护我度过了酒后驾车吊销驾照的一劫。
人贵有自知之明。虽然老公事后没有揍扁我,但是我自己也接受了教训:这次没有出大事,已经是不幸中的大幸了。吃一堑长一智,从此我再也不敢酒后驾车,连酒也轻易不敢喝了。老公说得对,酒是人家的,可命是自己的,况且还可能搭上老公或别人的性命,就更造孽了。
敢喝点小酒开车的原因
顾捷(技术员)
朋友留学回来,常常颇有感触。
“在新西兰,有一次我出了点车祸,和别人的车撞了,主要责任在对方。车祸发生之后,我刚下车,后面就有好几辆车停下来,几个车主主动和我打招呼,说可以帮我出庭作证,还留下了名片。人家那素质!要在国内,你求别人作证都没有人愿意惹麻烦,事不关己高高挂起……”一次聚会,朋友边喝着啤酒,边说。
同样有过出国经历的另几个朋友也都说了一些故事,感叹国人的素质要追上人家,没有50年肯定不行。我们这里乱穿马路,违章驾驶的比比皆是,你遵纪守法反而成了另类,是大家瞧不起的老实人。
聚会完毕,留学朋友准备开车送我回家。
“你喝了酒,恐怕不好吧?”我有些担心。
“一瓶啤酒,怕什么?没有什么酒精含量,再说又不是在外国……”他坚持开车一直送我到家。看来“国情”的力量真是强大,他在外国5年了,一回国就入乡随俗了。
啤酒不算酒,这在不少酒友看来没有什么语病。不过,喝白酒敢开车上路的人也不少。在他们看来,只要车没有开得“扭秧歌”,没有违反交规行驶,被警察发现酒后驾驶的概率约等于零。“没事,我一斤的酒量才喝了二两,有什么问题?”一次,一个老同学饭后带着我去兜风,嘴里飘着酒气说。接着他又对我分析他敢喝点小酒开车的原因:一是他现在开的是辆二手宝马,如果以前开QQ,他是不敢的,车越差越得夹着尾巴开;二是借机再“自我放松”一下。
“还是小心点好,酒后开车早晚出事,出了事就追悔莫及了。”我劝道。
“唉,还不是想放松一下自己。生活压力大,在公司、在家里,处处有人管着咱,不敢放肆,开车小小违点规,有时觉得很洒脱……”老同学说。
马路上是最不应该放松的地方,可这些人居然硬是不明白。如果他们想去餐厅、歌厅放松,自然免不了喝酒。最好打的去打的回,偶尔让别人为自己开车,不也是一种享受吗?
但愿以后餐厅、歌厅门口,能够少停一些私家车,多一些的士。
酒后开车的几种心理
张昊(精神科主治医师)
人饮酒后几分钟内,酒精就能通过胃黏膜,直接吸收进入血液循环,很快分布全身。酒精(乙醇)在肝内代谢,经过乙醇脱氢酶的作用转变成乙醛,再经过乙醛脱氢酶的作用转变成乙酸,最终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。
所谓的“醉酒”,其实是乙醛在体内大量蓄积所致,表现为血管扩张、面红发热、心动过速、头痛头晕、恶心呕吐甚至嗜睡昏睡等。如果一个人的乙醛脱氢酶特别“发达”,则不易醉酒,也就是说,这个人“酒量很好”。
从神经生理的角度看,酒精属于中枢抑制剂,毫无疑问,它对人的神经有麻痹的作用。人一次大量饮酒后,首先会出现兴奋话多、自制力下降、言行不经大脑思考,这属于“兴奋期”的表现;紧接着,会出现言语零乱、步态不稳、困倦嗜睡等“麻痹期”的表现。可想而知,在这种状态下,人的定向精确性明显下降,酒后开车不出事是“运气好”,醉酒开车不出事才怪。
从心理学角度分析,酒后开车的人可能有以下几种心理状态:
■侥幸心理 感觉自己运气好,酒后开车没那么巧会被警察逮个正着。我们可以经常看到一些酒后开车被查到的人,抱怨自己运气差。
■自大心理 认为自己的酒量好着呢,不会喝醉,自我感觉“头脑清醒”,不会出事。现实中有很多已经喝醉的人,一个劲地说自己没醉。
■从众心理 看到别人酒后开车,尤其是受到没出事的人的影响,自己也就跟风学样了。
社会态度形成,要经过模仿、服从、同化、内化等阶段。一个人只有到了同化阶段,自愿按这种规范行事,才会形成稳定的社会态度,并最终将其内化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中。酒后开车的人,对于相关的交通法规,顶多处在服从阶段,即在社会规范的压力下,被迫接受,一旦认为某个时段不会有压力束缚,就会违反规则。
因此,我们应进一步加强交通法规的宣传力度,尽可能把“酒后不开车,开车不喝酒”的理念,内化到人们的价值体系中去。从个体心理上说,除了“借酒消愁”外,还有许多释放压力、宣泄情绪的方法,如果喝酒的人少了,酒后开车的人自然会少。另外,“酒后代驾”也是这几年新兴的一种服务,自己开车的朋友,如果喝了酒,不妨请代驾司机开车送自己回家。
来源:新民晚报